事关母语教育,每一次语文教程的修订都特别牵动人心。马上在9月份与中小学生见面的“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”,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热议。
本次“部编本”教程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。一年级课本初次加入了古诗,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,占课文总数的30%左右,与原有人教版教程比,增幅达80%左右。
新文化运动时期,为了便捷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进一步涤荡旧思想,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遭到巨大冲击。时移世易,伴随中国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之后,怎么样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基因密码,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,成了年代的主题,而“小狗跳、小猫叫”“老师好、老师早”之类的课文,无疑缺失了文化内涵。正是基于如此的认识,弘扬出色传统文化业已成为社会共识。
走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,怎么样权衡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,成了语文教程编撰的焦点话题。因此,通过教科书“大换血”,大幅增加承载着中华出色传统文化且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比重,自然是情理之中。
从某种程度上讲,中国的古诗文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。古诗文在语文教程中的地位,一如英国语文教程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、日本语文教程中的俳句,它们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,连接过去,通向将来。因此,“部编本”教程将文言文比率大幅提高,是让语文教育回归“中国化”的正途。
然而,即使在新教本变动大局已定的当下,仍有人对文言文占比的大幅提升颇有微词。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,古诗文的表述方法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,一来实用性不强,二来佶屈聱牙,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重压,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,也会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倡导。还有人觉得低龄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古文的涵义,质疑需要背诵为主的学习技巧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的精华?
此类声音之所以颇有市场,还是受当下教学实用主义流毒影响,没看到对于国家而言,语文教育不止是国民教育,更是文化教育。
即使站在教学角度考量,不少指责也值得商榷。低年级小学生处于生活第一个汲取阶段高峰期,思维活跃、兴趣广泛、同意学习力较强。无论“今文”还是古文,对于刚最初学文的孩子来讲,并无本质上的差别。所谓的理解困难程度其实都是成人思维的一种偏见。古文语言精练、韵律感强,朗朗上口,对于孩子而言,更易于诵记。从小学习古诗文,反而能够帮助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,习惯于古诗文的表达习惯,使之找到古今相通的桥梁,使二者较好地有机融合,为日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好基础。反之,假如错过了语言习得黄金期,等孩子大了再学习文言文,就会很吃力。
不只这样,把古文作为家庭早教的一部分,已成为一些中国家庭的势必选择。家庭对古文启蒙教育的看重是支持小学教程古文增加的基础。不少父母会选择古诗、《论语》、《三字经》作为孩子早教的一部分,孩子常见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古文了,小学一年级增加的古文,对不少孩子来讲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过渡。
因此,此次语文教程“大换血”,可谓应天时,顺人意。
当然,对教程“大换血”的质疑,也在一定量上反映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难点——怎么样使之入脑入心。对于成长于信息年代、习惯于互联网语言的当代青少年而言,之乎者也之类词语难免看上去有的不合时宜,一提起传统文化多少会有种神秘幽远、很难亲近的隔膜感,要想让他们真的对出色传统文化有所领会,还需做好“现代相遇”,“走心”为上。
文言和诗词只不过形式载体,它们的内容完全可以是有趣的。譬如曹操和袁绍年轻时结伴去其他人结婚典礼捣乱、韩愈爬华山被困峰顶哭着写遗书、苏轼吹嘘我们的酿酒偏方结果乡亲们喝完都腹泻……假如把这类富于生活趣味的材料运用于课堂,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切感,让他们感觉历史人物和文言段子其实都离自己非常近,而不是高高在上很难触及。诚如一位小学老师所言:“在课堂上,相较于普通课文,讲文言文或古诗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。在古文解说中穿插很多历史故事、名人轶事,也让他们拓宽视线。”
简而言之,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学启蒙教育,除去对经典这一载体进行诵读以外,更要尊重和研究教育规律,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起兴趣。譬如可以将经典诗词配之以相应的音乐,再与舞蹈、戏剧等艺术形式相融合等,便可以将抽象、枯燥的古文形象化、生动化、艺术化、趣味化,吸引学生主动参与,便与学生操控革新,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,让学生渐次由被动同意变为主动吸纳,多一些这方面的考虑,自然能够帮助获得更佳的教学成效。